旅行的意義千百種,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?縱谷原遊會邀請你走進花東縱谷部落,用最療癒的方式探索未知、發現自我。透過春夏秋冬的活動,讓你用放鬆、感受、分享、探索四種部落生活概念,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愉悅。來吧,踏上這段充滿驚喜的旅程,讓每一次出發都成為珍貴的回憶,在花東縱谷尋找屬於自己的療癒之道。
來的城人,得珍惜此次旅程,凝神看每處風景,否則,稍不留神,就得錯過每秒皆獨一的精彩。
這次的三天兩夜行程,我們來到花蓮玉里鎮,是參加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推出「縱谷原遊會」的「日日拾光」旅遊體驗。他們專注於部落日常生活的深度探索,而此次,是帶旅人體驗布農族的飲食文化。

走進縱谷緩騎電輔單車 串起部落與大地的故事
我們一行人騎乘電輔單車,由達娜分享文化空間的領隊(領騎教練 Lo'oh)帶領,穿行於花東縱谷的道路上。玉里是全台最大稻米區,沿路是綿延的稻田,遠處青山巍峨。我們時而加速,時而緩行,遇到值得駐足的地方,導覽員就會讓我們停下腳步,娓娓道來這片土地上的故事。
「這裡是八通關越嶺古道的起點」導覽員指著一條向山間延伸的小徑說道。清朝人為了快速通行,選擇走林線;而日本人則考慮長居需求,沿山凹修築緩坡步道。時代更迭,歷史賦予旅程意義。
不久,我們在一棵偌大的古樹前停下。導覽員介紹這棵百年樟樹:「過去日本殖民時期,樟樹是台灣重要的出口資源,用來製造炸藥和底片的膠油。全世界有八成以上的樟樹來自台灣,像台積電一樣重要!」
這片土地,百年來在世界舞台都有舉足輕重的角色,實在該對自己腳下的土地更有自信,莫妄自菲薄。

接著,我們騎進卓樂部落,看到一座布農族傳統造型的紀念雕像,男子服飾背後繡有菱形圖騰。導覽員簡短講述布農族稱百步蛇為「kaviaz」(好朋友),並將蛇的菱形花紋織入衣物以示敬意。
旅程被故事纏繞,所到之處不再無名。一路騎行,風拂過臉龐,凡事有了意義,也多了靈動。風吹草低語,彷彿在訴說布農族與土地共生的智慧。

眼中雜草竟入菜!鬼針草、龍葵與部落風味的驚喜初體驗
騎了近十公里山路,雙腿微麻,汗濕背部,終於抵達目的地──清水部落。
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被雜草圍繞的樸素屋子,四周雜草叢生,幾近「荒煙漫草」。
「這就是我們的菜園了,歡迎大家來採集午餐食材。」嗡嗡私廚的主廚嗡嗡站在草叢中,微笑向我們招手。
「菜園?」眾人面面相覷,眼前滿是日常視為雜草的植物——龍葵、鬼針草等肆意生長,哪裡像個「菜園」?
嗡嗡摘下一枝開著嬌嫩小花的鬼針草,說:「這就是我們要吃的野菜。」
眾人驚訝,總是黏滿褲子的鬼針草竟能入菜?我們半信半疑地動手摘採。六十餘歲的菜園主人 tina uil (tina:布農語媽媽的意思,也泛指女性長輩)見狀,熟練地摘下幾顆龍葵果實,直接入口:「不只能吃,還很營養。以前在山上活動沒水喝時,就是靠它們補充水分!」
採完野菜,我們走進 tina uil 的家。柴火與烤肉交織的香氣撲鼻而來。爐上,豬肉發出誘人的「滋啦」聲,油脂滴落在紅熾炭上,冒出焦香青煙。

勞動後的午餐極為簡單。豬肉、紅藜飯豆豆穀物飯(豆豆飯除了豆豆、白米,還加了小米、紅藜、油芒)、一盤碧綠鮮嫩的蕗蕎。剛剛摘採的野菜,烹調方式出乎意料地簡單——把水煮滾,老薑,再將野菜放入,片刻即成甘甜的野菜湯。
以剖半竹筒做碗,上鋪一層綠葉,依序擱入豬肉、飯、一小搓白鹽、蕗蕎,盤中色彩多姿,即是小盛宴。吃法是豬肉沾鹽,先入口,再咬一節蕗蕎,蕗蕎則是原住民的蔥蒜。豬肉焦香,蕗蕎辛辣清爽,配口飯,再喝點野菜湯,烹調簡單,直接乾脆,讓食材展露本事滋味,反而美味異常!
「原住民的餐,就是越簡單越好吃。」嗡嗡說道。食材本就含有百味,太多調味反而掩其真色,若要吃得好,實在不須繞路,直取即可,然而人生還是得繞點路,才能知道原本的最好,而土地本色智慧,都盡在原住民的日常生活裡了。

午餐後,我們圍坐在院子裡,準備製作傳統甜點──小米麻糬。tina 拿出木臼與大木杵,擺在院中。蒸熟的小米軟糯溫熱,散發著穀物香。
她要我們輪流搗打,直到小米成為麻糬。雖費力,大家搗的汗流浹背,卻像遊戲一樣新鮮。搗好的米團裹上花生粉,包入豆沙餡,現做的小米麻糬香氣濃郁,軟糯甜潤。這場共同勞動的溫度,或許才是最珍貴的「甜點」。

【豆子與雜草共生 布農族的農田不靠除草劑,靠智慧
飽餐後,我們再次啟程,前往 tina 的豆子田,探索布農族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另一要角──豆子文化。
「豆子是一年四季都能保存的食物,在物資缺乏的山上,是布農族的救命糧。」tina 的女兒紹琪 tanivu說,煮湯、做甜點、煮飯,豆子幾乎每餐都有。
「豆田」遠看仍像雜草蔓生的空地,走近才見草叢間隱藏著各式豆莢,與雜草共生,品種珍稀。

tina 是布農豆豆班保種計畫成員,致力保存三十多種傳統豆類,防止農業遺產在現代浪潮中消失,也因此,雜草叢生,並非疏懶,而是智慧。
「雜草能保持濕度、防鳥偷吃豆,」她說。一般農田多用除草劑,而她視雜草為寶,是布農族代代累積的靈光。
然而,最令我們好奇的是,春夏季正是豆子收成之際,眼前一大片田,豆子都埋在草堆裡,要怎麼採收?「我一個人,慢慢翻雜草來收成。」tina簡單回答,卻讓所有人都非常驚訝,這麼大的田要手工採收,得花多少時間多少力氣?
這份耐心與堅持,在追求效率的社會裡格外可貴。也因不施肥料與農藥,種出的豆子粒粒飽滿,光澤自然。
正當我們在豆田間穿行時,導覽員突然驚喜地指著一處草叢:「看!紅蘿蔔!」他立刻蹲下身,熟練地挖掘起來。幾根紅鮮豔可愛的紅蘿蔔躍出土壤,我用水沖掉表面的泥土,迫不及待地咬一口。口感清脆,味極甜,還帶著檸檬清香,是慣行農法的紅蘿蔔完全無法媲美的風味。

從山林到餐桌 布農族的狩獵不只是取食,更是感恩敬畏
若要真正理解布農族的飲食文化,除了豆類,還有不可忽略的面向——肉食文化。
布農族素以狩獵技藝聞名,肉類在日常中扮演核心角色。這次的下一站,是嗡嗡私廚。
我們的下一站,是嗡嗡私廚。抵達私廚門前時,嗡嗡已經等候多時。他舉起手中的獵槍,朝天鳴響。一聲槍響劃破寧靜山谷,也震醒了我們城市旅人的感官。這是布農族獵人的迎賓儀式,象徵歡迎,更象徵對獵物與自然的莊嚴致意。
踏入私廚,工作人員捧著竹杯迎上,裡頭盛著香氣醇厚的小米酒。這是部落為辛苦歸來的獵人所準備的迎賓酒,如今,我們也因這杯酒被接納,成為部落故事的一小段。

嗡嗡手持刀,處理各式肉塊。他說自己是保種獵人,七年來跟著部落長者學狩獵:何時、何地、哪些動物會吃什麼果實,全靠經驗。
「打獵回來會先在門口祭祀,滴酒在獵物身上,謝謝牠的生命,祝福牠的靈魂。」他說。布農族人善用動物的每個部位,從不浪費。

晚餐開始,桌上是嗡嗡親手準備的菜餚。煙燻豬肋排焦香四溢,燻製山羌肉野性十足,還有用樹豆細熬、雞肉、內臟共八種材料的湯,甘醇濃厚,飲後暖意上心頭。這一夜,嗡嗡私廚讓我們品嘗的不只是料理,更是一種與自然共處的哲學。

「日日拾光」不只是旅行 更是一場回到內心的練習
在「日日拾光」的安排中,有段特別時光被保留——「Me Time」。這是他們精心設計,在走完半天行程後,空下約二至三小時,為旅人刻意留白。也因此,旅程開始時,他們發給我們一張玉里在地美食地圖,像是一張藏寶圖般,標示出鎮上數個知名小吃:橋頭臭豆腐、玉里麵……每一口都是地方人情的縮影。
沒有導覽、沒有解說,在這些時間,每人得與自己相處。你可以騎上腳踏車、隨意晃盪,一邊尋訪街邊的在地小吃,一邊靜靜沉澱心緒,也能坐進小店喝杯咖啡,任由時間靜靜流過。
這段沉靜時間,看似無為,實則是收整與感悟的片刻。 土地的氣味、布農族吃食文化、部落故事,彷彿一點一滴匯聚,刻進心底。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,卻像春雨潤物,悄悄洗去喧囂與焦躁。
我們於是在旅程中慢慢走回簡單,從布農族的生活智慧中,找到回歸簡樸的路。回到自然、回到最單純的飲食。回到感恩的狀態,當回歸一切根本,心才能沉澱、才能有安放處。當心有了安放處,我們就真正地回家了。
「日日拾光」不只是帶人旅遊,而是讓人重新學會慢下來的過程,也是一場記得怎麼回到自己內心的練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