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元宵節吃湯圓、在端午節吃粽子,或者在冬令進補的時候,就想吃吃麻油雞、羊肉爐、薑母鴨,這些在特別的節慶或者時間點,具有代表性的食物,恰恰展現了飲食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。而在部落,其實也有在特定時間要吃的特定食物,這些料理以部落在地食材烹煮,與美味同時上桌的還有著傳統生活的智慧。
吃這些幫身體補元氣、養精神
類似於漢人飲食中的食補概念,在身體受傷、比較虛弱的時候,需要吃特定的食物補充元氣,讓身體快快恢復精神,在部落裡也有具備相近概念與功效的獨門料理。奇美部落的Ina(阿美族語稱媽媽或女性長輩)就分享了部落婦女在生完小孩後,會抓螃蟹、砍藤心,煮「藤心螃蟹湯」來吃,據老人家說這兩樣食材能讓婦女分泌更多奶水以哺育孩子。除此之外,俗稱牛奶埔、台灣天仙果的「羊奶頭」,也是坐月子時推薦吃的食材,不僅適合產後食用,據說也能強筋健骨。
產後食補之餘,平常想幫身體增補元氣,部落會以樹豆加排骨或豬腳燉湯,營養價值高、風味又獨特的樹豆,能夠補中益氣。還有更特別的「青蛙湯」,部落的傳統煮法是不去皮,有些甚至不去內臟,整隻直接烹煮,據傳「青蛙尿」是這道料理的精髓;口感鮮嫩,調味清淡的青蛙湯,不僅美味,部落居民都說對筋骨受傷有奇效。
看到這道料理就是大日子
在阿美族文化中,有所謂的「pakelang」,大多是在重要的儀式或工作後,一起捕魚、煮魚,大家一起吃魚,現在則更廣泛地見於生活中的集體重要活動,像是社區節慶活動、工程完工時,也都會「pakelang」,食用的料理內容也從傳統的魚逐漸變得多元。另一道經典特色料理「血肉模糊湯」,單看名稱有點讓人卻步,美味程度卻會讓人銘記;源自於早期部落自己殺豬,將豬肉、豬血與豬雜等一起混煮,單純以鹽巴調味,滋味鮮甜令人難忘,在豐年祭或者團聚的日子,才能品嚐到。
這些部落特殊的料理美食,既是在地食材的料理運用,也有其文化傳統的意義,下次到東海岸部落旅行,不妨觀察看看部落正在吃什麼,多數時候,部落的大哥大姊更會熱情招呼你一起加入!將入冬了,天氣漸冷,部落時常一同相聚煮燒酒雞,雖然不是太特殊的料理,但那香醺醉人的滋味,總是溫暖大家的身子,也許這會是你走進冬天的東海岸,第一道讓你難忘的暖心料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