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吃懂部落,先懂採集文化 從山海裡衍生的飲食智慧

生活閒談
10/15/2024

「民以食為天」,一日三餐的飲食內容,是最貼近生活文化的展現。就像提到日本就會想到壽司、拉麵,說到義大利腦海裡就浮現比薩、義大利麵,相較於歷史地理的艱澀,飲食更顯親切,勾起人們對於文化的好奇心,讓人更想深入探究為什麼這裡的人這樣吃?吃起來又是什麼樣的滋味。

PC版用 手機版用

 

|  山徑裡的採集

部落依山傍海,與台灣西南部廣闊平坦的平原栽植水稻等作物不同,從先祖傳承下來的,是與山海共存的食材採集智慧。「採集」聽起來簡單,實際上卻需要相當豐富的知識與技術。即便你知道山裡頭有著種類繁多的野菜,但不熟悉的人看來只會是野草,可食或不可食的分辨、採集的技巧,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幾的簡單工作。部落居民懷抱著對山的崇敬入山,在蜿蜒路徑中尋覓可供食用的植物,舉凡月桃、山蘇、龍葵、箭筍、甚至藤心、檳榔心等,多半透過先人經驗的傳承,才能認識這些可供食用甚至藥用的植物,並熟知處理與烹調方式。人力採集「只取所需」,讓土地有了休養生息的時間空間,彰顯的是部落與大自然共存的謙卑,也是留一些給他人的共享精神。

PC版用 手機版用

 

|  海潮間的採集

與山的互動如此,東海岸部落生活更是離不開海。從大海獲取的魚鮮蝦蟹、海藻貝類,都依季節在部落生活中輪番上陣;燻烤的飛魚單吃或者炒菜、滷肉皆可,新鮮的水母可以炒蛋,海藻涼拌在夏季更是清涼暢爽的一味。大海的採集除了一般人比較可以想像的魚蝦捕撈,還有撿拾螺貝類、採集海藻。這一門採集的行家,不得不提到「海女」,以部落女性為主的群體,穿梭岩石與海洋間,在石頭隙縫、潮間帶中尋覓食材。「海女」們不僅要能判斷海潮、了解不同地貌上的生物,更需要勤勞與豁達,雖然部落人們戲稱太平洋就是自家的冰箱,但大自然氣候的變動,不見得每次都能有好收穫,而每一次的收穫,都感謝自然的賜與。

PC版用 手機版用

 

|  器皿也從採集而來,既傳統又新潮的「石頭火鍋」

依存著山海的食材來源,也讓烹調方式變得獨特。阿美族特色的料理「石頭火鍋」,乍聽會驚訝:「石頭可以做火鍋?」這可是一道因地制宜,把山海採集都裝載一起的料理。以檳榔葉鞘作為容器,置入清水、魚蝦、野菜等食材,將撿拾來的麥飯石燒熱後放入,利用石頭的溫度煮熟食材。滾燙的石頭投入湯水中發出滋滋的聲響,接著便是讓人飢腸轆轆的食物香氣。「石頭火鍋」從器皿(採集來的檳榔鞘)、烹調工具(柴火與石頭)到食材(野菜、海鮮),充分將部落居民於山海採集的智慧融合一處。原本是受限野外採集環境,沒有器皿更不會有烹調加熱工具,因而發展出的料理做法,看似古老,卻與現代潮流的環保意識相呼應,到東海岸的時候,別忘了試試這「石頭火鍋」哦!

PC版用 手機版用